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8月01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副刊
2025年08月01日

两顶军帽的缘分

■王妙瑞

 

半个多世纪前我戴过2顶不同的军帽,一顶是新四军帽,才戴了一分钟左右;一顶是65式解放帽,戴了有10年。当年家住虹口,离提篮桥很近,东山影剧院的墙上贴着沪剧《芦塘火种》海报,即后来改编为京剧的《沙家浜》,指导员郭建光戴的新四军帽,对我们青少年吸引力很大。想起南京路河南路口有家上海戏剧服装商店,从梅兰芳头上戴的华丽贵妃凤冠,到各种角色的道具帽子都有卖。一个星期天,15岁的我走进该店,站在柜台前不走,眼睛盯着新四军帽子看。30多岁的营业员阿姨善解人意,知道我一个学生没钱买军帽,只不过想戴一下,满足个人喜好而已。她取了一顶给我试戴。我对着镜子整理“军容”,于是有了当过一分钟“新四军”的体验。

那一刻,军帽像一粒种子,在我心里萌发了长大去当兵的愿望。1968年初,因在故乡黄岩探亲而错过了征兵报名,同学小罗入了伍令我羡慕不已。第二年我又差点失去征兵机会。老三届初中生毕业分配方案公布,我被待分配,进不了上海工矿单位。无奈之下买了火车票,准备第二天走人,回浙江老家去务农。突然接到学校开家长会的通知,晚7点父亲去了学校。上体育课的陆老师担任并班后的班主任,我一直对她非常尊敬。她从我父亲嘴里得知了情况,说学校明天要贴出征兵通知。侬不要开会了,赶快回家叫儿子把火车票退了,先报名参军再说吧。父亲把好消息带回家,我直奔老北站退了火车票。

邮递员送来了入伍通知书。我穿上绿军装来到部队,领到了红帽徽和红领章,象征我是一个2.0版的红军战士了。每天起床戴上军帽,使命感油然而生,头上的五角星被我视为“泰山”标志,扛枪的责任重大!我首先要过吃苦耐劳第一关。那时经常放《英雄儿女》电影,“向我开炮”的王成是上海人,我学英雄不能掉队。团参谋长是无锡人,很关心上海兵成长,见到我就叮嘱:陈赓大将是老部队首任旅长,曾经在上海战斗和生活过很多年,你们作为第一批上海兵,要为陈赓部队争光啊!

部队是大熔炉、重庆是大火炉,我下决心在两只“ 炉子 ”中淬炼成钢。夏天室外气温50多摄氏度,的确良军装闷不透气,训练中汗水湿透了军装,泛出白盐花是常态。生活艰苦不说二话,每天吃素,三天一荤仅几片肉而已。我还抢着出公差、干苦差,锻炼自己。到八里远的小煤窑为炊事班挑煤,不会挑担没关系,磨破了皮就学会了,我去!部队砖窑厂出窑,靠双手反扣背着热砖下窑台,只穿一件衬衫,干久了会烫红后背,我去!连队饲养员要退伍了,连长问谁报名去养猪?我去!夏天赤脚打扫猪圈,右脚趾受病毒感染滚脓流血,我把一只解放鞋用绳子捆在脚上坚持干。我养肥了猪,猪锻炼了我。入伍第一年评上五好战士,第二年入党当班长,第三年提拔当干部。在二年兵役制的年代里,我当了10年兵。

复员回沪后,分配在江西中路老市府大楼市民政局工作,离南京路戏曲服装商店很近。有一天特意戴着军帽走进店里,向当年的女营业员敬了军礼,感谢她曾经给我戴过新四军帽。两顶不同年代的军帽有缘相遇,演绎了一段我难忘的人生故事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