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4月25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副刊
2025年04月25日

我 本 八 卦

■陈茂生

 

平日在公司年轻人面前话语不多,端着老成持重的架子。某日听到装束妆容精致的“司花”抱怨:女儿的家庭作业多是多得来……悄悄问熟识的女同事:她有女儿啦?人家“呵呵”笑答:“侬老‘八卦’哦!”

有点胸闷:不明白此时的“八卦”是褒还是贬?不过也一语中的,因为“我本八卦”。

祖先发明的“八卦”,如今已成了一个承接有序的“产业”。以前弄堂生活,有个邻居被称作“包打听”。哪家婆媳不和、老公钞票交多少、新娘子怀孕……都能打听得八九不离十。众人对此颇为不屑,咒其“嚼舌头”“搬弄是非”但也无可奈何;这算是前世。今生则是关注荧幕上光鲜、赛场上领先的明星“拥趸”越来越多,升级成“铁粉”后给更“痴迷”明星的生活喜好、婚恋、胖瘦等等一切;再到用八卦信息谋财,就是“公害”了。其实即如普通人也是“无八卦、不成年”,而“我本八卦”恪守只观察不打听更不打扰,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信息,悄悄独自分析评判;其次绝不发布所见所得,不提供任何“情绪价值”。善意的八卦有趣味不平庸,也会悄悄抚慰、平复生活中的“伤疤”。而一个视自己八卦为禁忌又热衷窥探别人八卦的人,更不值得深交。

邻居老李独自生活,平时喜欢扎堆聊天,说是儿子每周会送吃的来;但若众人聊起各自儿女琐事总会借故离开。某日正聊着天,有位年轻人提着塑料袋从一辆汽车里出来,面无表情的老李上前接过塑料袋,俩人依次走进楼道。少顷,那年轻人快步钻进汽车疾速离开,估计连电梯门也没进。目睹这一幕,一帮老友面面相觑,无以判断对错但明白一定隔阂不浅。成年人世界,从不指教只有各自选择,从不拆穿只有默默相助。以后聊天时不多说家长里短,怕等于“伤口撒盐”;每逢社区有了助老新措施,赶紧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”。

前不久参观第七届“进博会”国际艺术专区展,领衔国际近现代艺术展品的,是吴昌硕1917年创作的一幅水墨画《白玉兰图》并题款“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四”。参观者们很认真听专家介绍:“水墨勾勒的数朵白玉兰花,傲然绽放、淡雅怡韵,在当下艺术市场中……”而我悄悄打开手机“记事本”,里面有1922年吴昌硕“润笔”价目摘录:“楹联三尺六两、八尺八两,山水视花卉例加三倍,篆刻每字四两……”当时一两白银为银圆一元四角,据说当年吴昌硕的月收入遥遥领先月薪600银圆的北大校长蔡元培。如此,面前这幅画的市场价值就有了一个可估摸的比照。

有句俗话说“哪个少年不轻狂”,后面跟一句:“哪个大人不八卦?”也蛮般配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风气渐开的江浙农村还是封建礼教的天下;家族有位亲戚被爆某日在芦苇丛中与人“对嘴”后更大胆“私奔”至城里。身为族长的长辈勃然大怒,将其“劫持”而归并责令家里兄长执行族规“沉潭”以儆效尤。几个已有学识的哥哥不忍残害手足又不得不从,在“沉潭”后即劝长辈“先去休息”随即赶忙捞起连夜送往上海;才有了以后一段风华美满的生活。几十年后,作为晚辈,乍听只当是一个超级八卦笑话,但在惊叹之余又满是酸涩:生活的每点进步,都如此沉重也来之不易。

普通人难以探究宇宙奥秘,但依然对生活保持兴趣;遇事多看一眼、多问一句、多想一点;尝试着换个视角看“八卦”,努力发现新的色彩,感受更多甜酸苦辣。生活本就不完美,若无八卦会很累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