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!

我知道了

2025年01月17日

上一期 下一期
第四版:副刊
2025年01月17日

图书馆里“老友会”

■刘千荣

 

周日下午出门闲逛,误打误撞走进街道新开的图书馆。已经记不清上次去图书馆的时间了,看到里面的布置,心头顿生一种久违感。图书馆也似乎特地换了新衣,盛装迎接我这位久别重逢的“不速之客”。

“重上君子堂”我本无拘束感,穿行在一排一排书架间,一层一层的扫过每一本书。于是乎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——那些我曾经借阅过的书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典诗词书架。大部头的《宋词鉴赏集》,三十年前伴我度过初来上海的寂寞时光。唐圭璋先生编著的《唐宋词选注》与我是忘年交。高一因病辍学,我重返初中母校向昔日的语文老师借书,其中就有《唐宋词选注》,里面有老师的摘录笔记,助力我理解那些唐宋词。如今在图书馆里看到,我忍不住顺手翻看李白的《菩萨蛮》《忆秦娥》“西风参照,汉家陵阙”读来仍觉苍茫雄浑。

有一种少年回忆叫“四大名著”。年少时四大名著差不多都是先听收音机里的小说连播,然后才阅读小说。水浒和西游是趁寒暑假读完的。红楼是在我病中休学借同学的,三国则是在我手术后,躺在病床上阅读的。红楼与三国陪伴我走过病中岁月,堪称患难之交。后来,我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曾与四大名著不期而遇。尽管换了“马甲”以不同封面邂逅,我依旧难掩重逢的激动与喜悦。

在当代文学区里,首先看到的是余华的小说《活着》,特别暖心,当年我在繁忙的打工之余,住在城中村一间逼仄的小屋里挑灯夜读《活着》被深深吸引。后来才在电视里看到葛优、巩俐主演的电影《活着》。书中的情节、人物刻在脑子里,如今和人聊起来依然如数家珍。《马上天下》我是先看东方卫视播放的张鲁一、何润东等主演的电视剧,被剧中塑造的陈秋石、陈三川父子情深感动,欣然到图书馆借小说一阅。

在以武侠作品为主的书架内,我看到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金庸大侠的作品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我还在一家物资供应站里当保安,与站里读夜大的几个青年技工是“老铁”,他们在夜校买来盗版的金庸小说,里面错别字随处可见,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互相传阅乐此不疲。根据金庸大侠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更没少看,近期娱乐新闻报道由徐克最新导演的《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》已定档春节,真的是翘首以盼。

梁羽生先生的《冰川天女传》是我最早读到的一部武侠小说,我一直认为是梁先生把我带进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。古龙的《多情剑客无情剑》是先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小说连播,来到上海后才借书来一阅。惊叹古龙小说的叙事精简和情节曲折,又找到《楚留香》等作品沉迷其中,而这都是本世纪初的陈年往事了。

走到言情小说的书架下,只见琼瑶阿姨的小说占据位置最多。平时对言情小说不是太感兴趣的我这次却驻足良久,因为斯人在今年深秋飘然仙逝。看过琼瑶的《聚散两依依》,那是我十六七岁住院时和同病室病友借阅的。佩服琼瑶为文为人的成功和影响力。

在图书馆里的书架前,还有一些“老友”我未及打招呼,因为我家里的书架也有。《聊斋志异》《平凡的世界》《繁华》,以及《李商隐诗全集》《辛弃疾词集》等近年来我逛上海书展时特意购得的新书,随时可以在灯下慢慢攀谈。当然也很遗憾,出门没带借书证,要不可以顺手牵羊带几本心仪的好书回寒舍交流,所谓“结识新朋友,不忘老朋友”,若干年后喜新不厌旧的我将和这些书在图书馆里续写“老友会”。







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。
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,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。谢谢!
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